台灣電影總會那麼的小清新。第二遍看過後、發現了另一種角度。

曼蒂曼蒂曼蒂:

 

《第36个故事》

“事情常是这样,不会按照你的意思走。在这个城市里,一定有人少了骨瓷,也一定有人多了骨瓷。一定有人多了沙发,也一定有人少了沙发。只是,还没找到彼此而已。这就是城市,这就是城市日复一日的故事。”
  
  这是电影的结尾,却想用它来作为我的开头。
  
  脑海里有几个零星的故事片段,恰巧在观影途中想起。我想,这大概就是这部电影合我胃口的地方,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大场面,更不需要巨资打造,想要感动大众其实没有那么难,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小成本小制作的电影能够赢得好口碑的原因。太多人只顾拼命赶路,却忘了当初赶路的原因,即使得到再多掌声,也只是越走越远而已。
  
  这是很小的时候读到的一句话:当草原上奔驰的野马与天空中翱翔的飞鹰目光交接时,它们的眼中流露出的是相同的欣羡。我是这样牢牢地记住了它,起初不是很明白,却在长大的过程中越来越懂,也就越来越同意这句话。
  
  就像片中的朵儿与蔷儿,我很喜欢蔷儿说的那句“大家都在心里为这些东西找位置,只是还没找到而已。”以物易物——成为咖啡馆的特色,也作为电影的主题。
  
  一首歌曲换一本歌集,一块肥皂换一个故事,一对姐妹,两张签——一张“读书”,一张“环游世界”。
  
  归根结底,我们想要换的是另一种生活,更准确点说,是别人的生活。电影的结尾很有趣,也是我最期望看到的那种结果。
  
  母亲依旧在抱怨,“本来是一个要存钱,一个要环游世界。现在变成一个要环游世界,一个要存钱。”司机一脸苦恼“我不懂哎,哪里有变啊?”两个女儿在后座一脸微笑。
  
  咖啡馆的服务生变成了原本做机师的那个从头到尾都讲世界各地故事给朵儿听的人,他写信告诉她说“希望以后能和你一起煮咖啡。”只是朵儿已经有了那35座城市的机票。
  
  郭敬明的小说里曾写过一对情侣因故分隔两地,于是男生承诺今后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寄一张当地的明信片给女生,可是时间长了,就像许多关于距离的爱情故事一样,明信片再也没有来了。多年后,当女生出差时,总会带着这些明信片,走过当年男生走过的地方,想象着他写下明信片的心情。她对他的爱情,到这里才结束。
  
  而蔷儿,则变身成为咖啡馆的主人,原来姐姐的梦想变成了她的。你看,这一切是多么奇妙,所有的人都调了位子。这又让我想起那个经典的问题——你是喜欢上学还是上班?也许我们都一样,上学的时候心心念念着想上班,上班的时候念念不忘学生时代。
  
  那句“生活在别处”说得是真好,或许真的进入另一种生活,未必让你满意,但还是有那么多人想试。可大多数人也只停留在“想”的阶段,就是因为我们都不敢有所改变,所以另一种生活总是最美好,
  
  “生活在别处”永远只是一种理想。有人形容《老友记》里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很“乌托邦”的,有多少人能遇上这样的朋友,能在十年之间亲密无间,朝夕相伴。我是很羡慕,但真的轮到自己,烦恼恐怕比快乐多。
  
  江美琪的《我多么羡慕你》,好听的名字往往传达的都是令人悲伤的情绪。我之所以如此羡慕你,是因为我永远不可能变成你。
  
  电影有我一直很喜欢的桂纶镁,或者说是一直很喜欢的气质。她似乎没有什么演技技巧,所有的电影甚至戏里戏外都是一个样。个人气场太过鲜明,所以任何戏都很难跳脱出她本人的性格。不过也好,总能演到自己的角色,无需太多,却能让人记住。
  
  那个咖啡馆其实很适合她,不会像连锁咖啡店一样远近闻名,能让人过目不忘,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林辰唏让我有些刮目相看,我个人觉得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比桂纶镁更清新自然。尤其喜欢她骑车发传单的一幕,阳光下明媚的笑容美过艳阳高照的天气,让我的心情也跟着好起来。
  
  至于旁白,原本以为是张艾嘉,还让我心头一喜。这样的电影是需要旁白的,平铺直叙,起承转合,如果声音还是悦耳的,着实会为电影加分。
  
  “给我,我想要的生活。面对,最坦白的眼眸。前方,是一片晴朗星空。答案,紧紧拥抱我。”这个听起来有些吃力却似乎很有故事的声音,总在最正好的时候浅吟低唱。
  
  电影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每个城市里都有的故事。
  
  生活会给我们答案,我们想要的生活却只有自己能给。想起了这一句,
  
  “有些人能清楚听见自己心灵的声音,并按这个声音生活,这样的人,不是疯了,就是成了传说。”
  
  那么,让你的心也说说话。

评论
热度(49)
 

© 小确幸 | Powered by LOFTER